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簡稱“專家團”)是全國唯一的常設科技下鄉服務體系,2004 年由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牽頭組建,聯合原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新聞媒體等相關單位,面向全國的農業科技下鄉服務組織,具有獨立研究策劃并組織實施訂單式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農業高科技項目等進行客觀分析、規劃設計,并可為其提供科技支撐、項目中期、后期和總體評估,以及自主發表專題研究報告等職能作用,是中國生態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基地工程優選產品科技下鄉活動的中堅智囊。專家團領導和成員都是我國科技、農業、金融投資、市場研究、新聞媒體等領域的資深專家,目前已達 2000 多人,已在全國 21 個省市 70 多個市(縣)開展科技下鄉活動。
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 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發現并克服“三農”領域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著力破解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進中國農業(食品)綠色發展院士專家鄉村行活動的開展,為促進農業綠色和食品安全高質量發展,解決農村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問題,利用中國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服務(公共信任資本)平臺,進一步發揮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資深專家、學者的高智力的優勢,在十二個方面提供支撐和服務。1.在全國開展老教授專家鄉村行活動調研;2.為地方政府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在農業綠色和食品安全高質量發展方面提供技術支撐;3.設立鄉村振興培訓示范基地(培養四會人才,即會認知、會做事、會生存、會共處);4.地方院士指導專家工作站的籌建;5.老教授(專家)鄉村振興康養文旅產業園項目建設;6.服務四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以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地理標志農產品消費行動等;7.兒童少年食安耕讀教育示范基地籌建;8.智慧鄉村行體系建設,如智惠鄉村志愿者組織、文化示范鄉村樣板打造、鄉村專家與鄉村專員隊伍建設;9.農業大數據應用研究與數字鄉村建設項目;10.中農國優高質農特產品標識認可和示范基地、國優高質農品集采平臺建設;11.中國農業專家優選集鄉村行卷編輯;12.中國農科教推鄉村行高質量發展文集遴選工作——《農產品加工》雜志特刊征集與出版等。
名譽團長 相重揚 原農業部副部長、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流交易中心名譽主任 何丕潔 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 團長 韓德乾 科技部原副部長 常務副團長 陶元興 科技部離退休干部局原局長、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會長 副團長 張志斌 原農業部科技入戶園藝作物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張真和 中國蔬菜協會副會長、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原首席專家、推廣研究員 韓惠鵬 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中國老教授協會農業專業委員會會長 翟志席 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書記兼紀委書記、中國老教授協會農業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王道龍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原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中醫與農業分會會長 李建國 中國農科院原所長、研究員 安豐杰 國家林業與草原局集體林業改革發展司原司長、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原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農業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王秀忠 農業農村部產業發展司原巡視員 董希德 山西省農業廳原巡視員 文心田 四川省農業大學原校長兼書記 張錫坤 四川省原農業廳巡視員 趙學文 遼寧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原主任 團長助理兼秘書長 辛 士 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流交易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技術市場協會農業農村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農業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農業(食品)綠色發展院士專家鄉村行組委會秘書長、院士指導專家工作站站長助理兼秘書長 副秘書長 葛玉梅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農業農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農國化(北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業(食品)綠色發展院士專家鄉村行組委會副秘書長 彭古清 農產品質量與農業投入品安全協查中國行四川組委會副秘書長 工作站長 符 齋 海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原站長(海南站) 張錫坤 四川省原農業廳巡視員(四川站) 劉 娣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黑龍江站) 共建單位 中國生態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基地工程優選產品科技下鄉活動由原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流交易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培訓中心共同發起,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央電視臺、中國農業市場報、中國農業科技下鄉網,以及國家級媒體等支持,并積極參與的中國農業訂單的科技下鄉活動。 組建時間 2004年11月 系統特點 組建專家團啟動初期的目的是為了落實黨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認真貫徹中宣部、科技部等十四部委《關于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及《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的意見》精神,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中解決“三農”問題仍是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探討為“三農”服務的有效途徑,改善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方法,提高農資經營系統的業務水平、服務理念和農民朋友的文化素質尤為重要。專家團的任務是搜集、篩選高校和科研院所、優質產品基地、生產企業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新品種、新創造、新方法,根據農民和企業的需求,通過中國生態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基地優選產品科技下鄉活動,將其輻射到鄉村,落實到基層。在下鄉活動中,要當好農業生產和優秀科技企業的紅娘,為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產的需求架起一座共贏的金橋,培養一支有專長有奉獻的“三農”服務隊伍,為帶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服務。 應用對象 農業高校、科研院所教學單位、政府農業管理、技術推廣、服務部門、農業企業和協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基地、科技園區、種養大戶和廣大農民。 應用領域 1.樹立農業綠色發展和健康植物保護理念。 2.倡導科學用藥和平衡營養施肥管理方式。 3.種植業: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及農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 4.養殖業:健康養殖家禽及畜牧和疾病綜合防治 5.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新品種、新創造、新方法的推廣應用。 內容形式 專業打造訂單式科技下鄉活動,開展科技下鄉,實行訂點服務,探討了一條中國農業科技下鄉的服務新模式,促進農科教推事業的快速發展。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為依托, 利用其教學設施、專家學者、科研成果以及專業技術人員,聯合化工系統、供銷社系統、生產企業,以及地方高?蒲性核,在全國各地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認真開展送專家、送優質產品、送適用技術、送優秀媒體下鄉活動。將通過組織專家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進行現場授課指導,巡回演講的形式,充分利用農業大學、農科院所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把農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與科技報刊音像制品等結合在一起,通過直接下鄉這個共贏的互動平臺,使基層農技推廣、農資經營得到發展,讓農民朋友在試驗與示范中,親眼看到實惠,得到利益;使科研與生產企業的新產品盡快得到推廣,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將新聞單位的報刊、音像制品中的優秀文章、專家建議、致富經驗等及時送到農民朋友手中。印刷深受農民朋友歡迎和青睞的明白紙、明白冊,用講笑話、培訓、講課、推介會等多種形式將下鄉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解決農民朋友遇到的選好產品難、讀書難、求知難等問題,多管齊下為建設新農村服務。 自2004年到目前為止,已在全國21個省市70多個市(縣)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從祖國云南孟定到黑龍江虎林,從山東梁山到新疆庫爾勒、托克遜、石河子、農二師,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還包括:安徽亳州、潛山、阜陽、岳西、壽縣,湖南永州、桃源,湖北紅安,山東梁山、濟陽、德州、金鄉、沂源、寧津、臨沭、煙臺,河北豐南、徐水、深州、威縣、邱縣、永清、蔚縣、沽源、固安、灤南、樂亭、石家莊、滄州、井陘、懷來,河南濮陽、淮陽、新鄉、魯山、孟縣,天津薊縣、寶坻、大港,內蒙古赤峰、扎賚特旗、太仆寺旗、蘇尼特,山西長治、曲陽、陽高、陽泉、和順,北京平谷、大興,遼寧海城,黑龍江綏化、852農場、853農場,吉林輝南、敦化,陜西大荔,浙江慈溪,四川都江堰、安岳、眉山東坡區、簡陽、廣漢、蒲江、巴中、西昌,廣東湛江,海南?、樂東,云南昆明,西藏日喀則等地。
成員要求 科技下鄉專家團的活動采取雙向選擇,成員自愿申請加入的形式,只要是熱愛農業、關注農村、關心農民,又樂于服務農業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請報名,申請時需提供個人簡介,學歷證明,身份證和職稱證書復印件,專業特長及愛好,相關論文及研究成果。有基層講課和現場指導經驗者優先(種植業: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及農作物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養殖業:健康養殖家禽及畜牧和疾病綜合防治)。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獻計獻策,做出新貢獻。 凡被認可的專家,可參加多部委相關部門、20多家協會學會、農科教推高效服務平臺等在全國范圍內所組織的科技下鄉活動。 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秘書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天秀路10號中國農大國際創業園3B-5050室 電話:010-62732298 62818227
附件:專家團申請注冊表.doc
中農國優(北京)科技推廣中心 聯系地址:北京市圓明園西路2號中國農業大學43信箱 郵編:100193 電話:010-62890276 傳真:010-62733339 郵箱:guoyou@nacc.org.cn 在線QQ:38579196